杨莹,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2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2022年7月-202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4年7月入职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担任青年研究员,同时也是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的第一位青年相辉学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复杂结构数据的实时动态算法、基于因果推断的政策评估等领域。现任《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的青年编委。
Q:请介绍一下您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
A: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实时动态算法和政策评估问题。实时动态算法是一种应对当今数据时代挑战的高效计算框架。当数据生成速度过快或数据量过于庞大,计算机无法一次性读入和处理所有数据时,传统的算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实时动态算法通过巧妙的设计,允许我们分批次地读入数据,并利用小批量数据逐步更新和训练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只使用部分数据,最终的模型效果也能接近处理全量数据的效果。由于每次只处理少量数据,这类算法的计算成本和资源占用也大大降低,适用于各种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至于政策评估问题,它的核心是如何利用现有数据去推断新政策相对于旧政策的效果。这个过程涉及因果推断的理论框架,我们需要精确地定义政策效果,并识别影响政策效果的潜在因素,如混淆变量、时空溢出效应等。政策评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实际场景,因此也常常与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结合,以处理这些挑战。两者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有很多交集,并且有许多有趣的研究问题等待探索。
2024年1月在墨尔本参加学术会议
Q:在您的求学过程中,哪些因素或人促使您选择了目前的研究方向?
A: 我对实时动态算法的兴趣最早源于直博一年级结束时的那个暑假。那时,我刚刚有幸成为姚方老师的学生。姚老师非常前瞻性地建议我研究实时动态算法领域的问题。初次接触这个方向时,我立刻被它的复杂性与应用前景吸引,随即开始投入到与非参数模型和函数型数据相关的实时动态算法研究中,这也为我后续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基础。至于政策评估方向的研究契机,来自于直博三年级时在滴滴出行的一次宝贵实习机会。当时,姚方老师鼓励我们去业界实习,以拓展视野并了解统计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我非常希望借此机会探索更多实际问题,于是积极争取到了这个实习机会。我非常幸运地加入了朱宏图老师的团队,成为一名算法实习生。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我深入了解了政策评估的相关问题,并结识了几位优秀的合作者。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潜力,帮助我确定了研究方向。
Q:请您谈谈研究数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克服困难的经历或令您难忘的故事?
A: 我在第一篇政策评估问题研究中遇到了不少挑战。最初我们考虑的问题相对简单,但后来决定从更全面的角度入手,这也意味着难度将会增加,最终这篇文章耗时一年半才基本完成。然而,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其实是在投稿之后。我们把论文投到了《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JRSSB)》,但第一轮审稿意见并不理想,好在编辑给了我们再次提交的机会。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修改文章,经历了反复的修改、重新提交和返修,整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最初的投稿到最终的接收历时两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压力确实不小,我只能选择不去过多关注负面情绪,把精力集中在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做研究不只是关于智力上的挑战,还涉及到心态的磨炼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杨莹(1排左5)与北大校友合影
Q:在工作期间有什么印象深刻或有趣的经历吗?
A: 印象深刻的是在滴滴的实习经历和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氛围非常扁平化,同事之间的交流十分融洽且高效。小组长经常随时召集我们讨论问题,每周都会有来自学术界或业界大咖的报告分享,而组内也会定期举行学习会。公司的研究问题往往是任务驱动的,目标明确,因此大家的执行力都非常强,每天的工作都充实且有节奏感。当我们提出的算法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验证成功并被投入使用时,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博士后期间,我非常幸运成为了汪寿阳老师的学生。汪老师不仅在科研思路和治学态度上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生追求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汪老师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机会,比如参与政策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这让我在多个维度上体验到了统计学研究在实践中的深刻价值。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科研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的潜力,同时也让我在学术和实践的结合中找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动力。
杨莹与汪寿阳老师合影
Q:为什么会选择来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工作?复旦应数中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 选择加入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除了复旦本身在数学学科上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一流的平台外,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中心的科研理念和氛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一直以来对应用驱动的研究充满热情,并且热衷于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希望通过跨领域的结合催生出更具创新性、更有趣的研究成果。复旦应数中心正好为这种跨学科的碰撞提供了理想的土壤。中心汇聚了众多在应用基础、AI工业软件、量子计算、智能复杂体系等前沿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科研力量,这种多样化的学术氛围非常有助于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研究发展。我尤其期待在这里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们展开合作,通过数学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工具。
Q:您对未来在应数中心的教研工作有哪些规划或期待?
A: 我非常期待向中心的优秀老师们学习与交流。在科研方面,我希望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同时也非常期待与其他老师合作,探索科研的新视角。在教学方面,我计划开设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课程和讨论班,希望通过这些激发同学们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热情。
Q:您对想要走上数学学术之路的学子们有什么建议?
A: 我自己在数学学术之路上也才刚刚启程,能分享的只是一些个人感受和心得。首先,我觉得在博士期间不仅要建立扎实的基础,并且要培养自己的学术品味,找到感兴趣并擅长的方向;其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积极与导师、同学讨论,摒弃害羞心理,诚实面对问题,积极寻求帮助;最后,要调整好心态,科研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难以完全按照计划进行,面对挫折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博士期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投资,个人成长和发展才是核心目标。每个人的道路和经历都是独特的,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也不必和他人做简单的横向比较。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
Q:生活中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会通过什么方式平衡学习、研究、生活与工作?
A: 我比较喜欢通过运动和读书的方式调节自己。不管是跑步、跳操还是做瑜伽、普拉提,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带来一种自我掌控的满足感,帮助我更好地调整状态,并提升自律性。而当情绪上遇到迷茫或感到沮丧时,我常常会通过读书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一本好书不仅能让我放松,还能引发新的思考,带来不同的视角,甚至让我从困惑中找到出路。